正常人顱腔內主要有腦組織、腦脊液、腦血管及其管腔內流動著的血液。在正常情況下,顱腔完全封閉,顱腔容積與其所包含內容物的體積是恒定的,顱內保持著一定的壓力(大約0.686-1.96千帕,或者70-180毫米水柱)。所謂顱內占位性病變,是指顱腔內一定空間被局灶性病變所占據(jù),引起臨床局灶性神經(jīng)癥狀、體征和顱壓增高,這種病變稱為顱內占位性病變。 ①顱腦損傷引起的各類顱內血腫(如硬腦膜外、下血腫,腦內血腫,混合性血腫)。②各種自發(fā)性顱內出血及血腫。③顱內各種原發(fā)和轉移性腫瘤。④顱內膿腫。⑤顱內各種肉芽腫。⑥顱內各種寄生蟲病。⑦其它占位性病變。
癥狀
詳詢起病緩急,注意癥狀發(fā)生的先后次序,尤其是首發(fā)癥狀。有無頭痛、頭暈、惡心、嘔吐、精神及意識障礙、癲癎發(fā)作或運動感覺障礙。
在顱腔內占有一定空間位置的腫塊樣病變。如腦腫瘤、腦膿腫和腦血腫。隨著病變體積的增大,顱內壓生理調節(jié)失代償,其顱內壓力超過正常值(80-180mmH2O),常伴有腦功能障礙。
①頭痛。顱內壓增高時其腦膜、重要的血管神經(jīng)受牽拉引起。發(fā)病初起不典型,重時可逐漸呈持續(xù)性,甚至難以忍受。
②嘔吐。是腦干移位和牽拉或腫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嘔吐中樞,嘔吐呈噴射性,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癥狀,常在頭痛劇烈時出現(xiàn),嘔吐后頭痛稍緩解。兒童因腫瘤常發(fā)生在后顱凹,早期即可出現(xiàn)嘔吐,易被誤診為消化道疾病。
③視乳頭水腫。顱內壓增高,眼靜脈回流受阻,視乳頭邊界欠清、靜脈充血、滲出或出血。早期視力正常,中晚期因繼發(fā)性視神經(jīng)萎縮而視力逐漸減退。
④癲癇發(fā)作。是占位性病變刺激皮層產(chǎn)生的異常放電。成年人的癲癇發(fā)作往往是占位性病變引起。
⑤復視、耳鳴、精神異常。
⑥腦疝。是顱內壓增高的晚期并發(fā)癥。 手術是可靠的選擇手段,可去除病變,緩解顱壓高,改善癥狀,恢復腦功能。個別病變不能手術切除者可行顱內或顱外減壓術,緩解癥狀,延長壽命。脫水藥物可暫時減輕顱高壓,緩解癥狀。
檢查
注意有無皮下結節(jié)、淋巴結腫大、皮膚血管痣、黑痣、色素沉著、紫紋、頭部畸形、隆起、壓痛、血管怒張、頭頸部及眼部血管雜音、肝脾腫大、病理性肥胖等。詳查心肺等臟器。 顱內占位性病變,如病變較小,又位于非重要功能區(qū),臨床上可無癥狀。若病變位于重要的腦功能區(qū)或病變范圍較大,臨床常出現(xiàn)顱壓增高的癥狀(如頭痛、惡心、嘔吐等)和局灶性的神經(jīng)體征。較大的占位性病變,造成顱壓過高,壓迫腦組織,可造成肢體癱瘓,乃至形成腦疝。腦疝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征象,也是顱內占位性病變嚴重的后果。
顱內占位性病變,常可通過影象學檢查獲得確診。影象學檢查包括頭顱CT掃描、核磁共振檢查及腦血管造影等?,F(xiàn)代影象學檢查可顯示占位性病變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態(tài)、數(shù)目,還能觀察到病變內部是否有囊變、壞死、鈣化、出血等。腦血管造影是根據(jù)血管的部位、形態(tài)的改變、循環(huán)時間的改變以及病理血管的出現(xiàn)等,間接了解病變的位置、大致形態(tài)、含血管是否豐富等。